足迹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8章 李鸿章 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洋务领袖(第3页)

由于山东巡抚丁宝桢不愿将辖地变成战场,疏于防范,导致东捻军在七月突破胶莱河防线。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执后,李鸿章与丁宝桢重修旧好,协力将东捻军堵御在黄海、运河、六塘河及大海之间的狭窄地带,使其“以走制敌”

的优势无法挥。

十月,东捻军在苏北赣榆的战斗中,任柱战死,东捻军在寿光一战损失3万余精锐。十二月,赖文光率残部突破六塘河,南走到扬州被捕杀。东捻军覆灭后,李鸿章因功被赏加骑都尉世职。

第三阶段:直东战场与西捻军交战(同治七年上半年)

同治七年(1868年)上半年,当东捻军陷入困境时,西捻军紧急驰援,进军直隶威胁京畿,迫使清军回救。元月,西捻军抵达保定,清廷震动,急调李鸿章、左宗棠及直、鲁、豫、皖各督抚率军北上勤王。

当时,李鸿章正驻军济宁度岁,分派诸将北援,却无人应命,淮军几乎瓦解。李鸿章因此受到严厉处分,包括拔去双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去骑都尉。尽管如此,李鸿章仍然耐心说服潘鼎新等将领遵旨北上。同时,清廷命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节制各路大军,并协调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关系。

在清军的协力堵截下,张宗禹率领的西捻军于二三月间在直鲁边境徘徊。四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与左宗棠在德州桑园会面,议定了“就地圈围”

的策略,引运河水入减河,引黄河水入运河,命淮军、东军、皖军分段驻守,并调湘淮军精锐作为追剿的“游击之师”

六月初,西捻军与湘淮军数次接战,迭遭惨败。六月中旬,张宗禹率部在德州一带数度抢渡运河未果,适逢黄、运、徒骇各河水位上涨,处境更加困难。六月二十八日,在转移途中,西捻军与淮军主力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部遭遇,一场激战后,西捻军伤亡殆尽,张宗禹等二十余人突围至徒骇河边,不知所终。

早在同治六年(1867年),朝廷已授李鸿章为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军覆灭后,清廷开复李鸿章历次降革处分,赏加太子太保衔,授协办大学士。

六、总督直隶

随着捻军的溃败和淮军的日益壮大,李鸿章意识到自己与清廷的关系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加紧张。因此,他决定效仿曾国藩在湘军攻陷天京后所采取的“以退为进”

的策略,奏请裁撤淮军。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李鸿章遵旨抵达北京觐见,获赐“紫禁城内骑马”

的殊荣。在京期间,他拜见了慈禧太后和同治帝,并会见了军机大臣奕?、瓜尔佳·文祥等,了解到清廷有意让曾国藩负责裁军事宜,然后让曾国藩移任直隶总督,并让李鸿章保留部分淮军以备“助左(宗棠)平回”

十月,李鸿章返回南京,与曾国藩商讨淮军的撤留事宜,最终决定裁遣马步5o营,保留75营。不久,曾国藩北上就任直隶总督,而李鸿章则先回乡省亲,继而在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抵达武昌,接任湖广总督,并在二月兼任湖北巡抚。

在此后的短短一年半时间里,李鸿章先后奉命入川查办川督吴棠被参案、督办贵州军务镇压苗民起义,并挥师援陕镇压回民义军。然而,就在他抵达西安仅七天后,天津教案爆,列强军舰云集大沽口,李鸿章随即奉命率部“驰赴近畿一带相机驻扎”

。八月,李鸿章在获鹿接到调补直隶总督的上谕。此次任命与天津教案和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有关。清廷希望通过李鸿章及其淮军的力量来稳定局势。

李鸿章成功调解了天津教案,同意赔偿4o万两白银,并派遣使团前往法国道歉。此外,他还惩处了相关责任人,包括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充军,处决了8名肇事者,并将25名罪犯送往新疆服苦役。

同治九年(187o年)八月,李鸿章正式调任直隶总督,并兼任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直隶一省政务及北洋三口的通商事务,同时还直接参与国家的外交事务。这一职务使李鸿章的权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治十一年(1872年)六月,他被加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李鸿章又被赏戴三眼花翎,这在汉族官员中极为罕见。此时的李鸿章在朝中的权势达到顶峰,被认为是“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的重要人物。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李鸿章与曾国藩联合上奏,提议选派聪颖子弟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留学潮。同月,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平等互惠的条约。然而,李鸿章在签约过程中已经预见到日本未来可能对中国构成威胁。果然,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桢率舰队赴台,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前往台湾。尽管最终通过签订《北京专约》暂时平息了事态,但日本于光绪五年(1879年)吞并了琉球。

光绪元年(1875年),英国因“马嘉理案”

对清政府施压。在英国公使威妥玛的战争威胁下,李鸿章巧妙运用国际法,于光绪二年(1876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条约中,清政府同意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人进入西藏。尽管条约有助于缓解当时的紧张局势,但也因此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七、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源于19世纪下半叶法国对清朝藩属国越南阮朝的侵略。自1858年开始,法国通过两次《西贡条约》迫使越南承认法国为其保护国。为了进一步侵略清朝西南地区,法国于光绪九年(1883年)再度动侵越战争,占领了越南北部的战略要地北圻,并击败了清朝军队,引了中法战争。

战争初期,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然而,李鸿章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

。因此,他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李鸿章先是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签订了《李宝协议》,但该协议随后被法国政府反悔。接着,李鸿章尝试与法国驻日公使洽谈,但未能达成一致。

光绪十年(1884年)初,清军在北宁之战中失利,失去了太原和兴化两地。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对军机处进行了改组(即“甲申易枢”

),主和舆论逐渐占据上风。清廷派出李鸿章为代表与法国议和。四月十七日(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双方同意停火。

同年6月,《第二次顺化条约》的签订使越南正式脱离清朝的朝贡体系,成为法国的保护国。虽然清廷与法国签订了协定,但李鸿章并未下令让清军撤回国内。6月23日,“观音桥事变”

生,局势进一步恶化,谈判再度陷入僵局。由于清法谈判破裂,由孤拔指挥的法军舰队袭击了福州,攻击了南洋水师,并围困了台湾。

在越南战场上,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清军取得了镇南关之战的胜利,迫使法国总理朱尔·弗朗索瓦·卡米尔·茹费理辞职。随后,法国新政府向清廷提出议和。李鸿章主张“乘胜即收”

,建议挟胜与法国缔约。清廷考虑到继续战争的难度,同意议和,并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派遣其僚属赴巴黎,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巴黎协定书》)。

在英国的调停下,李鸿章作为清朝全权代表,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5月起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进行会谈。6月9日,双方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又称《越南条款》《中法新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

地位,并开放中越边境供法国使用。

八、北洋始末

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李鸿章就已经意识到西方先进武器和技术的重要性。同治二年(1863年),他利用上海富绅的资金,引进了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上海洋枪三局,这是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在担任北洋大臣期间,李鸿章进一步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展,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企业和机构。他对日本的扩张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被认为是朝廷中的“知日派”

自同治十三年(1874年)起,李鸿章提出了“海防论”

,强调列强的威胁主要来自海上,积极倡导建立近代化海军。从光绪五年(1879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北洋水师逐渐展壮大,成为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舰队之一。然而,由于清廷内部的腐败和资源分配不均,海军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

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爆了“甲申政变”

,日本趁机出兵朝鲜。次年(1885年),李鸿章与日本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如果朝鲜生重大事变,中日双方出兵需要事先通知对方。这一条约实际上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过于信任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认为日本不会有所行动,遂派直隶提督叶志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15oo人赴朝,并按照《天津会议专条》通知了日本。然而,日本迅向朝鲜增派了大量军队,在朝鲜的兵力增至8ooo余人。随着起义被平定,清廷提议双方撤军,但日本要求两国军队共同管理朝鲜,清廷拒绝了这一要求。

为了应对日本的威胁,李鸿章试图通过英、俄两国进行斡旋,但未果。最终,清廷决定调派陆军进入朝鲜,与日军抗衡。同时,李鸿章还租赁了英国船只高升号运送部分清军。然而,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战中突然袭击高升号,造成大量清军伤亡。日本海军还袭击了清军的济远号和广乙号军舰,导致广乙号沉没,济远号逃回威海卫。

清廷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决定对日宣战。但由于入朝清军尚未集结完毕,导致多次失利。八月十六日(9月15日),清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等逃回国。日军随后越过鸭绿江攻入辽东,接连占领辽东要地,并渡海进攻山东荣城、文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