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8章 李鸿章 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洋务领袖(第2页)

的政策,即通过关税支付常胜军、中外合防局及镇江防军的军需开支,而通过厘金(商业税)来支持淮军。随着军事进展和湘淮军力的壮大,厘卡也层层增设,确保了军饷来源。不过,这种“征粮收税”

“捐厘助饷”

的做法,虽然解决了军费问题,但也导致了“怨黩繁兴”

“民穷财尽”

的社会问题。

在对外关系处理上,李鸿章展示了出色的外交手腕。例如,苏州杀降事件引戈登常胜军闹事时,李鸿章利用英国人赫德和士绅潘曾玮作为说客,巧妙平息了事态,并最终解散了常胜军。

四、平定天国

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随着常熟太平军守将骆国忠的投降,李鸿章抓住机会率领淮军起了收复苏州、常州的战役。在与前来平叛的太平军反复激战后,淮军最终攻克了常熟、太仓、昆山等地。初步扫清苏州外围后,李鸿章制定了三路进军的计划:中路由程学启统率,从昆山直驱苏州;北路由李鹤章、郭松林、刘铭传从常熟进攻江阴、无锡;南路则进攻吴江和平望,切断浙江太平军增援苏州的道路。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李鸿章兼任五口通商大臣,并在上海设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馆,开启了他创办洋务的序幕。同年七月,程学启部逼近苏州城下,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从天京前来救援,与北路淮军在无锡大桥角展开激战,太平军失利。此时,苏州太平军守将郜永宽等人开始动摇,并与程学启部秘密接触,商讨献城事宜。

同年十一月初五,郜永宽等人杀害了守城主将谭绍光,打开城门投降。淮军入城后,太平军八降王率部屯居半城,不愿剃解除武装,反而要求获得官衔及编制。李鸿章采纳了程学启的建议,诱杀了降将郜永宽等八人,并遣散了其余部队。程学启入城后还搜杀了两千余名顽固分子。尽管此举引起了戈登的不满,但李鸿章认为这是消除内部隐患的必要之举,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尽杀云官等八伪王及其党数百人,此事虽太不仁,然攸关大局,不得不为。”

曾国藩得知后,在日记中称赞李鸿章“殊为眼明手辣”

苏州城破后,李鸿章被赏加太子少保衔,并获准穿黄马褂。与此同时,北路的李鹤章、郭松林、刘铭传攻克了无锡和金匮,程学启与道员吴毓芬等攻克了浙江嘉兴。淮军一路推进至常州城下,李鸿章亲自督军攻打常州,于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破城,捕杀了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和佐王黄和锦。至此,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基本被肃清,清廷赏赐李鸿章骑都尉世职。攻克常州后,常胜军解散,留下的洋枪队和炮队并入淮军。

当时,湘军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多次诏催李鸿章率淮军前往会攻。考虑到与曾氏兄弟的关系,李鸿章担心染指金陵会被认为抢功,进而得罪曾氏兄弟。因此,他在苏、常两地按兵不动,转而南下攻入浙江,这一举动惹恼了闽浙总督左宗棠,后者上奏朝廷,指责李鸿章“越境掠功”

。五月十三日,李鸿章得知湘军即将攻破天京城,又因朝廷不断催促,遂派刘士奇炮队及刘铭传、潘鼎新、周盛波等二十七营会攻天京。十五日,曾国荃接到李鸿章的出兵咨札,激众将出击。次日,湘军攻克天京。事后,曾国藩对李鸿章表示感激:“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

太平天国失败后,在处理湘淮军的去留问题上,曾国藩与李鸿章采取了不同策略。曾国藩在攻下天京后不到一个月,即遣散了大部分湘军,主要是为了避免功高震主,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而李鸿章则认为:“吾师暨鸿章当与兵事相始终,留湘淮勇以防剿江南北,俟大局布稳,仍可远征他处。”

他认为,当前的威胁来自内部叛乱,但长远的威胁在于西方列强,因此主张保留湘淮军,不仅用于平定内乱,更要抵御外侮。

五、出击捻军

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清廷命令曾国藩前往皖鄂交界地区,督军防堵从湖北东下的太平军扶王陈得才及捻军。与此同时,李鸿章被任命前往江宁,暂时代理两江总督的职务。这一时期,李鸿章负责协调地方军务和民政事务,为曾国藩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

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剿捻统帅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在山东菏泽全军覆没,清廷随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李鸿章再次代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保障工作。同年八月,李鸿章奏请购置上海虹口洋人铁厂的机器设备,并将这些设备与丁日昌、韩殿甲原有的两个工厂合并,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责成丁日昌负责监督筹划。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淮军的后勤保障能力,也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由于湘军大部分已被裁撤,曾国藩北上时主要依靠淮军。曾国藩抵达前线后,采用了刘铭传、李鸿章等人提出的“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

的方针,决定在安徽临淮、河南周口、江苏徐州、山东济宁四镇驻扎重兵,并实行一省有急、三省往援的机制。此外,曾国藩还在运河、黄海、沙河和贾鲁河一带设防,推行“画河圈地”

的战术。

然而,由于捻军作战灵活多变,且势力强大,曾国藩的防守策略一时难以见效。加上曾国藩对淮军的指挥不够顺畅,导致一年多的时间内,剿捻成效甚微。因此,到了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一,清廷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手剿捻事务。

李鸿章上任后,立即着手扩大淮军规模。李昭庆所部扩充至19营,名为武毅军,并新增了“魁”

字2营、亲兵1营和“凤”

字7营。此外,还借调了唐仁廉的3营马队。这样一来,剿捻的总兵力达到了7万人。

当时,捻军已分裂为两支,赖文光、任柱等人率领东捻军在中原地区作战,而张宗禹、邱远才等人则率捻军进入陕西。李鸿章决定先集中力量对付东捻军。虽然他依然坚持“以静制动”

的战略方针,但吸取了曾国藩分防过广的教训,改为“扼地兜剿”

的战术,即力图将捻军逼入山深水复的地方,放弃部分地域以诱其深入,然后再由各省军队合力围困。

在具体实施剿捻战略的过程中,李鸿章主导的军事行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挑战。

第一阶段:臼口之围(同治五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

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鸿章实施了“臼口之围”

的战略,主战场在湖北。东捻军突破了曾国藩原先设置的贾鲁河—沙河防线,集结于湖北臼口一带,兵力约十万人。李鸿章迅调动湘淮军各部7万余人,分路进击,意图一举歼灭东捻军。

然而,在具体作战过程中,淮军遭遇了几次重大挫折。同治五年十二月(1867年1月),淮军“松”

字营在安陆罗家集被捻军击败,统领郭松林受伤。半个月后,“树”

字营在德安杨家河被捻军歼灭,统领张树珊阵亡。

同治六年(1867年)元月,双方主力在安陆尹隆河展开决战。湘淮军两大主力“霆”

军与“铭”

军原定同时兵,但两军统领刘铭传与鲍互相轻视,刘铭传为抢功而提前单独进击,结果遭捻军痛击,几乎丧命。幸亏鲍及时赴援,才反败为胜,捻军损失2万余人。事后,李鸿章偏袒刘铭传,导致鲍郁愤成疾,所部“霆”

军32营大部被遣散,只留下唐仁廉重组“仁”

字营,并入淮军建制。

东捻军在二月全歼湘军彭毓橘部,并于四月突破了李鸿章设置的包围圈,显示出其灵活多变的战术特点。

第二阶段:胶莱河、运河防线(同治六年五月至十二月)

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至十二月,东捻军在跳出包围圈后,于五月突破运河防线,直趋山东半岛。在刘铭传、潘鼎新的建议下,李鸿章采取了“倒守运河”

的策略,并在胶莱河两岸增设了内层防线,调集淮军、东军、豫军分段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