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不是终结只是暂停(第2页)
历史上第一位出嫁孙女给皇帝,成功窃国的人,他叫王莽。
第一位尝试嫁女儿给皇帝试图窃国的人是曹操,只是没有真正干成就死了。
第二位嫁女儿并且窃国成功的人是杨坚。他建立了隋朝,后来一统天下终结了自五胡乱华开始的将近三百年割据。
晋君周在苦恼怎么弥补错误信息下的计划制定,最有用的办法被晋景公一顿操作变得难以实施,暂时没有想出其它的好办法。
在原历史上,晋君周现没有一个公族封君能用,不得已之下将希望放在了有公室血统的赵武身上。
那么,赵武辜负了晋君周的信任了吗?历史有给出答案。
获得晋君周信重的赵武跟韩氏你侬我侬,等晋君周变成晋悼公之后,赵氏与韩氏吞吃了晋悼公生前很不容易才扶持起来的众多中等家族,奠定了赵氏和韩氏日后分裂晋国的基础实力。
“有结果吗?”
郤锜哪里会不知道楼令来主大营被晋君周召唤过去的事情呢。
楼令知道郤锜是在问范氏和祁氏的纷争,摇头说道:“新军将不可能跟君上撕破脸,想要的是让君上愧疚。身为人臣用这种方式给予君上难堪,估计是要适得其反。”
讲实话,楼令真的认为士匄使用错了方法。
吃了大亏的士匄要是一声不吭,一定会让晋君周找办法进行补偿。
结果,士匄用了那样的方法,只会让晋君周再一次得出自己很弱小的事实,哪怕只是维护一国之君的尊严,不可能真如士匄的意去撸掉祁午的卿大夫职位。即便是晋君周会对范氏进行一些补偿,也会是极不情愿之下的一种权衡之术。
话说,士匄怎么会干出那种操作?这里主要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没有太多的前例让士匄引以为鉴。
后人看前人,总是会因为前人的一些操作觉得有够奇葩。这纯粹就是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去看待问题。后人不正是有足够多的例子可以借鉴,才避免犯下相同的错误吗?
另一个事实是,历史的错误总是在重复上演。而犯下相同错误的人,他们要么是太过自信,不然就是没有读过史。
到了信息透明的时代,生了某件事情,它违背了人们的认知,事情的影响力足够大,冲击了固有的三观,很直接就会被人们一刀切,例如:不敢扶。
楼令不是什么好人、他之所以给予多数人正面的形象,说白了就是尽力在借鉴相关的前例,避免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要问这样活起来累不累,答案当然是会活得很累了。
架不住楼令有理想和目标,只要不让他认定无法实现理想和目标,会很愿意继续伪装自己是一个好人。
郤锜不是完全听懂楼令在说什么,琢磨了一会儿才问道:“你支持祁午在职?”
楼令面对郤锜的提问,知道不能有任何的回避,必须给出自己的态度,说道:“荀氏和范氏越走越近,我私认为维持当前的卿位归属很好。”
一个弱小的祁氏占着卿位,好过卿位被荀氏或范氏得了去。
同时,荀氏或范氏不谋求增加卿位,换上其他家族上位,不管是邯郸氏、巩氏、魏氏或其他哪个家族,必将带来无限的不确定性。
郤锜不再纠结卿位问题,转而说道:“子庚代表楚国前来洽谈停战条件。”
所以说,要是将华元用好了,国际交流总是能够起到效果。
曾经的栾书和子重,他俩就是利用华元进行隔层交流,保证两国再怎么斗,起码是限制在一定框架之内。
在栾书死了之后,华元其实还想充当原有角色,奈何郤锜对华元不太爱搭理。
等子重也过世,华元失去了在晋国与楚国充当桥梁的角色,一下子也让晋国与楚国的竞争失控了。
因为有可能重新充当晋国与楚国沟通的桥梁,这一次华元下了很大的力气。
楚国是竞争中弱势的一方,楚君审远比任何时候需要一个中间人来跟晋国进行沟通,正好华元再一次送上门,自然是要抓住了。
在华元的极力争取下,才有了子庚亲自来见郤锜的事情生。
子庚来之前,郤锜和楚君审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没有谈拢的在于楚国不想全盘接受晋国的条件。
根据楼令的建议,楚国需要交出陈国和蔡国,同时付出比以往多出三倍的战败赔偿。
楚国肯定要讨价还价,他们从不肯交出陈国和蔡国,只愿意按照往常来赔偿,一点一点缓慢进行退让,到最后的条件变成愿意共同领导陈国和蔡国,按照以往付出两倍赔偿。
关于共同领导某个国家这种事情,晋国和楚国在第一次“弭兵会盟”
上由晋国率先提出,当时是楚国不愿意接受。
“共同领导陈国和蔡国吗?要是楚国愿意付出三倍赔偿,我认为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