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家有喜事国之内忧外患(第2页)
“殿下,自北塘至山西这条线路,可以分出一支去往河南腹地,臣已派人去实地考察。还有一条线路也在考察之中,由长江口入,走南运河,经由徐州进入河南腹地。”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听到运河二字,朱常瀛眉头微微皱起。
“走南运河至河南腹地,北线就不要再浪费人力物力,要尽快,拿出方案来给我看!另外,漕运之事,你了解多少?”
“……臣对漕运了解不多,不知殿下要了解哪一方面,臣也好派人去调查。”
“漕工!孤要知道运河沿线漕工多少,生活如何,经由运河移民,这些人也可以招揽嘛。”
“是,臣即刻通知人去调查。要招揽漕工,可以考虑在运河沿岸设立常驻站点,广而告之。”
“孤还听说在漕运上讨生活的,分帮分派,以无为教势力最为庞大,帮众分九阶,设坛聚会,又有总坛分坛之说,这个你了解么?”
“臣略有了解,运河上堂口众多,也非无为帮一家独大,好勇斗狠,争抢生意,乃是常有之事。不过这些帮派堂口也是要靠官运漕船讨生活的,对官船大多敬而远之,不会影响移民转运。”
“这些帮派堂口……”
朱老七欲言又止,陷入沉思。
民间结社自古有之,太祖老丈人郭子兴就曾投身白莲教,红巾军中各路教团那也不要太多。只是夺了天下,这些教派就是歪门邪道了,必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除不尽,今生太苦来世可期,乱世出妖魔。
运河两岸,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消息传播至快至广,以教派之名团结帮众,争取利益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若真如钱贺章所言也就好了,可惜不是。
最近临清府就出了事,一艘官船遭劫,船中官眷连带仆役三十几人无一生还,要么被杀要么淹死,船只也被烧毁。
事后调查,是一伙漕工所为。
话说这伙人也不怎么聪明,抢来的银子打着印记,直接就有人拿出去花,轻而易举就破了案。
官府拿人,对方武力对抗,最后出动军队镇压,死了几十人。
经审,匪数人为无为教教徒,其余胁从皆是纤夫苦力。
匪本就有案底,乃是通缉要犯,苦力则为了活命,活少不足养家,不抢就没得饭吃。
这不是孤立案件,近几年运河走船越的不安全,匪患严重,时有商船遭劫。
这些情报,都是曹化淳送来的。这货游走大明两京十三省,埋下暗桩,搜罗豪门富户资料,眼下他人在扬州。
据他观察,运河私商运输减少了至少三成,官运也有所减少,僧多粥少,导致无业游民日盛一日,走投无路为盗为匪者众。简单来说,就是失业率飙升导致治安败坏。
个中原因也不难推测,沿海几省,大宗货物走海运已是人所共知,时间短成本低关卡少,商贾不走海运不是傻子么?河运竞争不过,衰败是必然的。
弹劾朱老七的奏本,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这个,抢了太多人饭碗!
这样下去,朱老七预感要出大事。
“那些帮派堂口,你要尽快调查。另外,就如你所言,立即在运河两岸重要城镇布招收移民告示。”
虽然意识到了危险,但暂时朱老七却无力解决这个棘手问题,漕运是一个庞大而臃肿的系统,涉及太多,在没有坐上那个位置之前,他也只能尝试缓解矛盾。
或许可以考虑鼓励组建几家内河航运公司?这也不行,那就更加抢了别人的饭碗。
有时候,明明正确的事却不能去做,就很无奈。
“是,只是这样的话预算又要支了,今年的预算没有这笔支出。”
朱常瀛看向赵士桢,老头急忙摇头。
“长史府有预留备用金,但这才年初,不可动用。贷款也不合适,去年刚刚借了一笔。老臣以为官家贷款还是要谨慎。”
朱常瀛一阵无语,“我也没钱,不如将王府卖了,我们全家搬去库房里住着?”
赵士桢劝道,“殿下,能有这样的结果已经殊为不易了,万历十六年,万历二十五年,灾情不次于去年,死人不知凡几,有记载的民变三十余起。而去年,仅有民变三起,且转瞬便被平抚。”
“这说明朝廷赈灾以及瀛州举措都是有用的,新作物更加功不可没。只是我国亿万百姓,总有不如意之事总有不如意之人。事无遗漏,绝无可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