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04章 起因(第3页)

“这五年来,陛下在百姓间的名声,也起来了。”

“百姓不管皇室,不管朝堂,不管世家,谁坐高堂能让他们日子过的好,他们就拥护谁。”

“这几年,大大小小的灾害,朝廷调拨人手,调拨钱粮,陛下事事以百姓为重,百姓会不感激?”

“所以啊,世家所倚仗的东西,所不惧怕的东西,陛下也不怕了。”

“若是还要拿着以往的想法,去规束当今的陛下,那是不管用的。”

“这件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

王珪耐心的给儿子说着这些话。

希望他能听明白,能心里有数。

“有些事情,放在以前,对于世家来说,不叫事,可是放在现在,或许是小事,或许是大事,又或许,是天大的事。”

“甚至是,灭顶之灾。”

王崇基趴在床上,面如死灰。

是啊,父亲说的对。

以前对于世家来说,都不算什么的事,到了如今,不一样了。

世道不一样了。

当今陛下的脾气秉性,不一样的。

他不是太上皇,更不是前朝的隋炀帝。

“儿啊,你与为父说说,你是怎么想到,要这般做的?”

王珪问道。

若是只自己的儿子一时想起来,那不可能这件事连崔家都牵扯进去。

难不成就是几个年轻人凑到一块去,突然脑子一热,就这样了?

“泾阳县庄子上的书院要办招生考试这件事,在长安城里也传开了。”

王崇基说道:“那时候茶楼饭肆里,全都是议论那边的招生考试的人。”

“因为那边的招生考试,竟然对学生的年纪也有要求,这跟长安城的书院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前段时间,朝廷颁布的两金制度,也是起源于泾阳县的书院。”

“大家都对那书院充满了好奇。”

“也有人,说要让自家孩子去考那书院的。”

“总之,传的沸沸扬扬的,说什么的都有。”

“那天我正好跟郑家的六郎,还有崔家的五郎,卢家的十七郎在茶楼里喝茶。”

“也就谈起了那庄子上的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