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传教士的秘密(第1页)
三日之后,王承恩带着王德化,前来觐见。
朱由检问道:“东厂办事还是有些拖沓,审个人至于用三天?”
王德化赶忙回道:“皇爷息怒,奴婢只审了一个晚上,他就招了。”
“那为何今日才送供词过来?”
“实在是供词太多了,他写了三天……”
朱由检闻言,拿起御案上厚厚的供词,翻看起来。
这一看不打紧,竟然冷汗直流,心中不住后怕。
根据汤若望的供词,此人进入大明之后,除了传教,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大明的各类书籍和先进科技整理成册,再通过传教士送回西方。
更可怕的是,这项活动已经持续了数百年,早在宋元时期就开始了。
“自元世祖时,方济各会士孟高维诺奉教皇之命东来,除传教外,更肩负搜集东方典籍之责。彼时大都藏书阁中《齐民要术》、《武经总要》等珍本,皆被秘密抄录,经航运送往欧罗巴……”
朱由检倒吸一口凉气,说道:“忽必烈时期,中原就有传教士了?”
王承恩看着王德化,使劲使眼色,大概意思是,问你话呢,快说啊!
可是,王德化却默默低着头,心中暗道,我只负责审讯,别的我不懂……
无奈之下,王承恩只好陪着笑说道:“大抵是这样吧……”
朱由检没有理会,继续看下去。
“……嘉靖三十年,佛朗机人方济各沙勿略冒死抵我大明台山,临死前仍念念不忘《永乐大典》。据其所言,郑和下西洋时,船员曾向西洋人提及此书乃包罗万象之奇书,欧罗巴各国君主无不垂涎……”
这份供词非常详尽,倒也难怪王德化审了三天才送过来。
根据供词记录,大约在三百多年前,天主教方济各会士孟高维诺到达大都,也就是今日的北京城,得到忽必烈的允许在中国传教,此后不断有传教士登陆东方。
但是从洪武年间的海禁开始,很多人无法进入中原,比如嘉靖三十年,佛朗机方济各沙勿略抵达台山上川岛,但由于明朝的海禁政策,他无法进入内地,最终死于该岛。
沙勿略不远万里来到大明,只为了传说中的永乐大典。
永乐年间,郑和率舰队七下西洋,给西方人带来极大的震撼,他们都知道神秘的东方有个大明,而且在那些船员口中得知,大明有一部永乐大典,囊括了古往今来、天文地理所有的知识。
隆庆开关后,明朝部分开放了对外贸易,这为传教士进入大明提供了机会,意大利的传教士罗明坚等人成功登陆大明,开始宣扬天主教,可是,他传教的方式太激进,根本不被汉人认同,没多久就被驱离出境。
直到万历十年,利玛窦来到大明,此人汲取了罗明坚的失败教训,在传教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
他容许汉人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认为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他还主张以“天主”
称呼天主教的“神”
,并指“上帝”
概念早已存在中国上古文献中,中国传统的“天”
和“上帝”
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
没有分别。
除了传教,利玛窦还带来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等先进知识,这番行为成功得到时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的认可。
徐光启不但接受了天主教,还将利玛窦带进朝堂,参与历法编撰,在此期间,利玛窦终于如愿以偿,得到永乐大典,并将其翻译后传播到西方。
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临终前将汤若望安排进钦天监,继续搜集整理大明的典籍,特别是徐光启编撰的《崇祯历书》,此书是徐光启等人收集整理前人数千年的天文学观测结果后,所编撰的天文历法,其中包括日心体系和地心体系之间的折中学说,其对日、月、五大行星视运动的描述采用了本轮、均轮一整套小轮系统来解决,在计算中使用了几何学,比如球面三角和平面三角等,是世界上最精准的历法。
汤若望得到崇祯历法后,将其删减后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并成功传播回西方。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兵临城下,关外建奴蠢蠢欲动,汤若望甚至已经准备将这部礼法当做礼物,献给新帝,当然,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谁当皇帝不重要,汤若望要的是权力,他需要更大的权力,再能接触到更多的先进科技。
结果却让他出乎意料,李自成和多尔衮相继败退,大明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伴随而来的是各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