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李白 仗剑天涯诗酒风流(第2页)
在长安的三年里,李白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贺知章、张旭等。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畅谈人生理想,被称为“酒中八仙”
。他们的聚会充满了欢声笑语和豪情壮志,成为了长安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然而,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直言不讳也让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他曾在酒醉时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这一行为引起了高力士的不满。高力士在杨贵妃面前进谗言,使得杨贵妃对李白也产生了反感。从此,李白在宫廷中的处境变得愈艰难。
终于,李白意识到自己在长安已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决定离开这个让他充满希望又充满失望的地方。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他带着满心的无奈和惆怅,离开了长安。这段长安岁月,虽然短暂,但却对李白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李白看到了宫廷的奢华与腐败,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信念。
四、再度漫游(744-755年,44-55岁)
离开长安后,李白开始了长达十一年的漫游生活。他就像一只自由的鸟儿,在广阔的天地间翱翔。他游历了梁宋、齐鲁、燕赵、江浙等地,结交了许多文人道士,如杜甫、高适、元丹丘、岑夫子等。他们一起饮酒赋诗,畅谈人生理想,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洛阳,李白遇到了杜甫。这两位伟大的诗人一见如故,他们一起游览山水,一起讨论诗歌创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相遇,就像两颗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交汇,照亮了彼此的人生。他们一起约好访道求仙,共同追寻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在那个秋天,他们来到了梁宋,与高适相识。三人一起抒怀遣兴,借古评今,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在这段时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在漫游的过程中,李白还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前往齐州紫极宫,正式成为一名道士。他希望通过道教的修行,找到心灵的寄托,摆脱尘世的烦恼。他自制符箓,与道士们一起探讨道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诗歌也融入了更多的道教元素,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和对自由的向往。
除了与友人交往和追求道教,李白还继续他的诗歌创作。他用诗歌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登上金陵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诗借古讽今,表达了他对政治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在诗中感叹凤凰台的兴衰变迁,就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而“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句,则表达了他对奸佞当道的愤慨和对唐玄宗的失望。
在这段漫游岁月里,李白还经历了一段新的感情生活。他与宗氏结为夫妻,宗氏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她对李白的才华十分钦佩,两人情投意合。他们的结合,为李白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温暖和慰藉。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安史之乱的爆,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五、安史之乱(755-759年,55-59岁)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这场战乱给大唐帝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彻底改变了李白的命运。李白与妻子宗氏南奔避难,他们一路颠沛流离,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昔日繁华的城市变得满目疮痍,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李白的心中充满了悲痛和忧虑,他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一段悲惨的历史,如《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这诗前半部分描绘了仙境的美好,后半部分则笔锋一转,描写了洛阳被安禄山叛军占领后的惨状,表达了他对战争的谴责和对百姓的同情。
在避难的过程中,李白隐居在庐山。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渴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此时,永王李璘的大军东下,邀请李白下山入幕府。李白以为这是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永王的军队。他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帮助永王平定叛乱,恢复国家的安宁。
然而,李白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决定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永王李璘与肃宗李亨争权,最终兵败。李白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定为“逆党”
,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李白陷入了绝望的深渊。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心报国,却落得如此下场。
在流放的途中,李白历经了千辛万苦。他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路上风餐露宿,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依然用诗歌来抒自己的情感。他写下了《流夜郎赠辛判官》:“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着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这诗回忆了他在长安的辉煌岁月,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赦罪的期盼。
幸运的是,在流放途中,李白遇到了大赦。乾元二年(759年),因关中大旱,唐玄宗宣布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被赦之列。这一消息让李白欣喜若狂,他仿佛重获新生。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写下了那着名的《早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诗以其轻快的节奏和欢快的心情,表达了他获赦后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彩云缭绕的清晨,李白告别了白帝城,乘坐着轻快的小船,顺流而下。他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在向他招手,心中充满了希望。
六、晚年漂泊(759-762年,59-62岁)
遇赦后的李白,并未如《早白帝城》中轻快的意象般迎来新生。江水虽载着他顺流东下,却难以冲散岁月与命运刻下的沧桑。他的身体因长期漂泊与流放之苦愈衰弱,风湿病痛常令握笔的手颤抖,但诗人仍以残躯为舟,在诗海中继续泅渡。
他辗转于金陵、宣城等地,试图投靠昔日友人,却屡遭世事炎凉。据《李翰林集序》记载,此时的李白“贫病转切,公(李阳冰)乃解衣推食,谊薄云”
。当涂县令李阳冰的收留,成为他生命最后的港湾。这位族叔不仅为他提供栖身之所,更在其病重时精心照料。李白将毕生诗作手稿托付于他,嘱托编纂文集——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草堂集》雏形。
在当涂的日子里,李白常独坐青山脚下,凝望奔流不息的长江。他写下《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句褪去了早年的磅礴,只剩与山川相对的孤寂。此刻的他,不再是“欲上青天揽明月”
的狂客,而是一个历经沧桑后与自然对话的垂暮者。
宝应元年(762年)冬,李白自知大限将至。他强撑病体,写下绝笔《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诗中以折翼的大鹏自喻,既回望年少时“斗酒诗百篇”
的豪情,也喟叹壮志未酬的遗憾。“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一句化用子贡哭孔子典故,将个人命运与文化传承相系,悲怆中透着越生死的孤高。
关于李白的卒年,学界普遍采信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中“年六十有二”
的记载。而其死因则衍生出浪漫传说:相传他醉后泛舟采石矶,见水中月影澄澈,俯身揽月,遂溺亡于江心。这一说法虽不见于正史,却暗合诗人“天地一逆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