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张九龄 千秋贤相政声文韵(第2页)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
等军事思想一脉相承。此外,针对玄宗朝节度使权势逐渐增大,军事力量重心向边镇转移的情况,张九龄主张抑制节度使的权势,以稳定边陲,安定社稷,展现了他对国家局势的深刻洞察和长远眼光。
五、文韵千秋:独树一帜的文学成就
(1)作品综述
张九龄的诗文结集成《曲江集》,共2o卷,包含193题222诗、248篇文。此外,散见于《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等书中的文章,现存完整文章共258篇,涵盖敕书、赦书、制、状等多种文体。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他的政治理念、人生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诗歌特色
在诗歌创作上,张九龄风格独特,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咏怀诗和山水诗情感真挚,艺术成就颇高,奠定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张九龄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委婉地抒情感。在《感遇》其四中,他以“孤鸿”
自喻,“双翠鸟”
喻政敌李林甫、牛仙客,通过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对政敌的劝诫。
张九龄的诗歌简洁凝练,常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清新自然的画面。如《自予章南还江上作》中“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
,仅用寥寥数语,便将江水的澄澈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自然”
的艺术境界。《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营造出雍容平和、文雅醇厚的意境,明月朗照下的思念之情,真切动人,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语言风格上,张九龄的山水诗自然清新,他用清淡的笔墨描绘山水景物,将主观情思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闲静、恬淡、幽远的韵味。如《自湘水南行》中“落日催行舫,逶迤洲渚间。虽云有物役,乘此更休闲。暝色生前浦,清辉近山。中流澹容于,唯爱飞鸟还”
,通过对旅途景色的细腻描写,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文章风采
作为开元时期的政相,张九龄所撰制的公文极具思想性和策略性,得到唐玄宗的高度评价,称他不仅是“儒学之士”
,更是“王佐之才”
。张九龄的文章内容切合实际,广泛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曲江集》中,他为玄宗撰写的致周边民族领和各节度使的敕书,以及献给玄宗的克捷“贺状”
,多达一百来篇,占全部文章的百分之四十,充分体现了当时边防问题的重要性。他的文章以意遣词,思路精密,文辞朴实简练,展现出作为政治家的深邃思考和务实风格。
(4)文学影响
张九龄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科举选士、评诗衡文等方式,对当时的文风进行反拨,着力倡导和建设新诗风。他选拔的文学进士推动了盛唐文学艺术的展,为“盛唐气象”
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九龄提出“去华务实”
的文学创作主张,力主“思深力遒”
的诗歌创作理念,对唐诗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他的山水诗开盛唐山水诗派风气之先,其“清澹”
的风格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崛起,尤其是对诗歌由初唐向盛唐的过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盖棺定论:名垂青史的不朽传奇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o年),张九龄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当年农历二月(另说五月)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另说六十三岁)。皇上追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至德初年,太上皇在蜀地,追念张九龄对安禄山必反的先见之明,下令褒奖、追封官职,追赠司徒,又派遣使者到韶州祭奠。
张九龄的一生,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在政治上,他被史家公认为“开元贤相”
,《资治通鉴》以“尚直”
概括其政治表现,“风度得如九龄否”
一度成为唐玄宗选拔官员的标杆。唐代诗人元稹赞叹他与姚元崇、宋璟等人为唐朝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明代诗人邱浚赞扬他为“岭海千年第一人”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评价他“抱忠清以终始,夐乎为一代泰山乔岳之风标”
。
在文学上,张九龄同样备受推崇。唐玄宗曾对侍者说张九龄的文章是唐代诸位大家都比不上的,自己终身学习也不及他一二;唐代诗人杜甫称赞他的诗歌“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
;明朝学者王世稹认为“张曲江开盛唐之始,韦苏州殿盛唐之终”
,高度评价了他在唐诗展中的开创地位。
张九龄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政治智慧、文学才华和高尚品格,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坚守正义,勇于担当,不断探索创新,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我们吟诵着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才情与魅力,领略那个盛世的风采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