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一点结局(第2页)
苏轼北返一样有很多事,有很多亲戚朋友,有许多未了的事。他如果要去定边,一定是整饬好了自己的状态和心境,他只会让杨元奇这个弟子看到他最神采风扬的样子。
苏轼和杨元奇,惠州之别,两人内心其实隐约都觉得,要是将来有缘再见最好,要是……那就是他们最好的离别方式,他们之间已是没有遗憾。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宋。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
苏轼回望后方的山河,内心苍凉。王朝云和王闰之相继去世给他的打击很大,人总会有自己放不下的东西,强如他的豁达。
苏过问:“父亲,你不去定边,要不要回那小子的信函?”
苏轼微笑摇头:“不用了!李清照的笔迹,他的署名,或许他明白我不会北上了,只是他内心多少有种奢望吧。”
苏过继续问:“苏迨大哥在清风寨,我们过去不是也好。”
苏轼道:“你们过去可以,我不行的!”
苏轼还得考量他不会带给杨元奇灾祸。他去到哪里,都会有很多文人士子慕名而来,这在海南岛就已是明证,那里才是天涯海角。
杨元奇在西北好好做他的将门,为大宋守边境,他的未来就可期。他去了呢?当一个边境武将过多影响士子集团,中枢的反应谁都不知道会如何。苏轼的弟子众多,但所有人都认为:杨元奇才是他关门弟子,他们之间的亲密,已不是简单师徒就能总结的。事实上,这也是章援这类人会找杨元奇问苏轼的事的缘由。
苏轼说:“也该是去找找子由(苏辙)了!到了安置地我再写个折子吧。”
苏过听着点头,苏轼苏辙两兄弟感情极其深厚。能对弟弟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千古名句,还不深厚?
……
杨元奇携李清照和黄鹂北返,离开前收到了范纯仁送来的礼物,范仲淹手书版的《岳阳楼记》。这是极其珍贵的礼物,杨元奇却唯有苦笑,范纯仁这是给他上个枷锁啊,是不是担忧得太早?杨家不是老老实实的做大宋西北的看门狗么。
看着范纯仁的信函,杨元奇唯有叹息。范纯仁送杨元奇这个礼物基于信中他对杨元奇的个人判断,杨元奇是一个极其独立自主的人,并不畏惧权威甚至皇权。对于士子这真的是好事,对于武将特别是边境掌兵武将,实在不是个好性格。
范纯仁说道人生起起落落总会有不平之事,也会有遗憾和不甘。杨元奇个人内心有坚定的信条,范纯仁不能评判这里面蕴含的道德准则。但在范纯仁眼中,起码“天地君亲师”
在杨元奇心中不是这个顺序。他不会要求杨元奇“文死谏武死战!”
,只是希望不管他做什么,多考虑平民百姓。
杨元奇这下哄得李清照心欢了,在李清照热切的眼神下。杨元奇把《岳阳楼记》送给了她。
李清照开心的摇着杨元奇的手:“写下,写下!杨元奇赠给李清照。可不得你哪天心血上来又拿回去。”
杨元奇怒了:“送你的东西我还会拿回来?”
李清照哼哼的说:“你是不会!你的那些娘子呢?!再说,这东西就得是我的呢?不能是杨家的……那个反正你写下就好。”
李清照分得清,她就要嫁给杨元奇,就是杨家人,所以这东西得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呢!
……
杨家最后几个人离开了开封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