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七十四章 汉武帝的绝代佳人(第3页)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刻画成憨厚、近乎迂腐的老实人,而在史书中,他却是豪爽豁达的风流侠士。他就是三国时代最被低估的谋士——鲁肃。

鲁肃,字子敬,出身于巨富之家,有着无可置疑的“富二代”

身份。

然而,鲁肃家境优渥却并非纨绔子弟,为人性格豪爽,乐善好施。他年少时期就气度不凡,颇有谋略,又身怀击剑骑射之术。鲁肃早年曾与周瑜结为好友。

随着江东形势生变化,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执掌东吴。在周瑜的推荐下,鲁肃来到东吴。

鲁肃与孙权的第一次约谈相当传奇。两人同席而坐,共论天下大势。鲁肃的这番谋略被称为“榻上策”

虽然在历史上他的“榻上策”

名气不如诸葛亮的“隆中对”

,但论战略水准却毫不逊色。鲁肃的“榻上策”

精准地为孙权指出了战略问题和展方向:

否定霸王之业:鲁肃指出,孙权仿效齐桓公、晋文公图霸业的设想是不现实的。因为曹操已取得控制东汉皇帝的有利地位,汉室已不可能恢复,曹操的力量也不是轻易可以铲除的。

割据江东,伺机而动:鲁肃建议孙权割据江东,利用曹操无暇南下的机会进攻刘表,占据荆州,进而占据长江以南,三分天下。随后建号称帝,逐步夺取天下。

鲁肃的“榻上策”

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在许多观点上一致,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顶级策略,两者同样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并提出了远大的政治目标。

而鲁肃提出“榻上策”

比《隆中对》还早了7年,由此可见鲁肃深刻的洞察力和政治眼光丝毫不逊色于诸葛亮。

随着曹操稳定北方,担心被孙权抢先占据荆州,于是率军南下,引了后来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夕,刘表病死,鲁肃借“吊丧”

之名前往襄阳,主动接应仓皇南逃的刘备,为孙刘结盟打下了基础。因此,鲁肃无疑是孙刘联盟能够促成的第一功臣。

刘表之子刘琮已献出荆州降曹,东吴群臣纷纷劝孙权降曹,唯独鲁肃一语惊醒梦中人,点出众人皆可投降,唯独孙权不可投降的关键所在,极大地坚定了孙权与曹操血战到底的决心。

最终,依靠鲁肃和周瑜的“双剑合璧”

,统筹全局,在赤壁一把大火烧掉了曹操的南下之梦。

赤壁之战后,孙权愈加重用鲁肃,一度称他为自己的“邓禹”

。鲁肃从全局考虑,建议孙权把荆州借给战略盟友刘备,促进孙刘联合共同抗曹的计划。

或许很多人觉得此举是“肉包子打狗”

,得不偿失,但背后体现的正是鲁肃深远的战略眼光:

联合抗曹的必要性: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虽以弱胜强打败曹操,但论实力,孙权仍远不及曹操。只有走联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鲁肃此举一方面增加了反抗曹操的势力,另一方面以刘备作为屏障来阻挡曹操对东吴的威胁。

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眼光: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鲁肃对此非常清楚,所以他终生不渝地坚持这一战略方针,并为之竭尽全力。曹操在听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消息后,正在写信时,震惊之下落笔于地。

随着刘备占据益州,势力不断壮大,东吴要求归还荆州,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

鲁肃作为前线的军事统帅,与刘备留在荆州的军事统帅关羽摩擦不断,但他屡屡以大局为重,尽量安抚双方。于是便生了着名的“单刀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