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植树造林(第3页)
乾隆不乐意了。
“什么叫清政府大量开垦伐木。”
“他明朝就没大型土木吗?”
“元朝,宋朝就没有吗?”
“我们入关才几年啊?”
“不能几百年积累起来的旧账全都算在我大清头上吧!”
“这还有没有天理了!”
。。。。。。。。。。。。。。。。。。。。。。。。。。
【塞罕坝处于北京的上风向,也就是说如果能在这里种起一片树林,就能拦住吹往北京的沙尘暴,这样京城就不会变成"
沙城"
。】
【塞罕坝造林起初面临诸多困难。最大的问题是旱地造林技术。由于缺乏经验和科学指导,许多造林项目在初期阶段失败了。】
“的确。”
朱元璋点头道。
“沙地种树,怎么看都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情。”
“虽然我自宋朝开始便有植树造林的做法。”
“但在沙漠中种树,却是未有成功的案例。”
宋朝算是封建王朝中对环境问题最为看重的王朝。
自从赵匡胤立国之后,便诏令沿黄河、汴河两岸的州县,必须多种榆柳。
其目的也是因为植被能够巩固河岸和堤坝。
而且,宋朝地方官若在任内积极植树造林,是可以作为升迁之政绩的。
反之,如果导致绿化面积减少,则要受处分。
《庆元条法事类》记载:任内种植林木亏三分,降半年名次,五分降一年,八分降一资。
其实,宋朝初期森林树木归朝廷管理,到了中期之后,随着经济大力展,君王为了体恤百姓,不再禁止百姓砍伐树木。
有了执政者的号召,民间百姓开始大肆砍伐树木,由此同时凸显出了环境问题。
为了更好的保护森林,为了更好的种植树木,朝廷特例设置农师一职。
普通百姓不可随意砍伐或者种植树木,到了后来连官方砍树都需要申请报告,而且植树造林也成了地方官员的考核项目。
可以说,宋代重视树木的程度是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拟的。
与此同时,光幕继续道。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摸索,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适应塞罕坝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木种类。】
【并且采用了新的造林技术,如种苗育苗技术和沙土固定技术,以确保树苗能够在这个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