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查士丁尼大帝 构建帝国的基石与法典的光辉(第2页)
五、开疆拓土
532年,查士丁尼不惜以赔款11,ooo磅黄金为代价,与波斯缔结了所谓的“永久性的”
和平协定。这一协议虽然暂时稳定了东方边境,但也极大地消耗了帝国的财政资源。对于巴尔干北部诸蛮族部落的进攻,查士丁尼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以重金收买酋长的方式求得和平。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缓解了边境的压力,但也暴露出帝国在军事和财政上的脆弱性。
在稳定了东方和北方的边境后,查士丁尼将注意力转向西方,企图消灭建立在西罗马帝国旧址上的蛮族国家。533年8月,查士丁尼借口其同盟者希尔得西斯(hi1deric)被废,派贝利萨留(be1isarius)率军进攻汪达尔王国。同年11月21日,《法学阶梯》(Institutiones)公布,12月16日,《学说汇纂》(digesta)公布,两者于12月3o日正式生效。这些法律文献的编纂和完善,为查士丁尼的内政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同年冬季,君士坦丁堡遭遇了一场地震,但查士丁尼迅组织救援,减轻了灾害的影响。
534年,贝利萨留成功灭亡了汪达尔—阿兰王国,兼并了北非,占领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为了有效统治这些被征服的领土,查士丁尼在迦太基设立了阿非利加长官府和督军署,并将被汪达尔人侵占的土地还给当地居民和天主教会。为了庆祝这一重大胜利,查士丁尼在君士坦丁堡为贝利萨留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同年,宦官将军所罗门(so1omon)在玛梅斯战役中击败了叛乱的柏柏尔系部族毛里人。11月16日,修订后的《查士丁尼法典》(又称“查士丁尼修正法典”
,netusrepetitaeprae1enetis)重新颁布,12月25日起施行。
535年,查士丁尼借口东哥特摄政王后爱玛拉森莎(ama1asuntha)被杀害的事件,动了第一次与东哥特人的战争。贝利萨留率军在西西里登陆,逐步推进至意大利本土。536年,狄奥多拉皇后的亲信狄奥多西(theodosius)被派往亚历山大任大主教,这一举动激起了埃及民众的强烈反抗。尽管反抗最终被镇压下去,但查士丁尼深刻认识到,继续对一性论教派采用高压手段可能会危及他的统治。因此,他采纳了皇后的意见,力图与一性论教派达成妥协,召回了被放逐的一性论教派主教,并设法调和一性派教徒与帝国政府、官方教会的矛盾。同年,贝利萨留成功攻占罗马,为东哥特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537年,地中海沿岸地区出现了多个月的日光和月光被遮掩的现象,原因至今不明,可能是由于火山爆引起的气候变化。这一现象导致了气候异常和农作物减产,给帝国的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同年,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sophia)完工,成为拜占庭建筑的杰作,也是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的重要象征。
539年,保加利亚人再次入侵希腊,大肆抢掠。查士丁尼不得不调集兵力应对这一新的威胁,进一步分散了他在其他战线上的军事力量。
六、内忧外患
54o年,波斯再次入侵东罗马帝国,安条克(antioch)被毁,这座城市在古代世界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其被毁对帝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查士丁尼被迫再次与波斯交涉,尽管他不惜以巨额赔款换取和平,但这种暂时的和平并未持久。541年,波斯军队再次从北方侵入拉齐卡地区(Lazica),查士丁尼不得不重新任命贝利萨留(be1isarius)指挥东方战场,进行一系列反击。尽管贝利萨留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验证,但帝国在东方的局势仍然十分紧张。
同年,一场致命的瘟疫从东方及中部非洲传至埃及,随后迅蔓延至整个东罗马帝国。542年春天,瘟疫传至君士坦丁堡,这次大瘟疫被称为“查士丁尼瘟疫”
。在君士坦丁堡,疫情迅失控,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查士丁尼命令塞奥佐罗斯(theodoros)负责处理尸体和救济病患,后来又下令在金角湾加拉大(ga1ata)挖深坑以掩埋尸体。这场瘟疫不仅夺去了无数生命,还严重影响了帝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查士丁尼本人也一度染病,期间有军官策划政变。尽管这一阴谋因查士丁尼的康复而流产,但包括贝利萨留在内的一批文武官员仍遭到了牵连,进一步削弱了帝国的内部凝聚力。同年,查士丁尼废除了执政官这一从罗马共和国遗留下来的官职,可能出于节省开支的考虑。
544年,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动起义,查士丁尼再次派贝利萨留赴意大利进行镇压。尽管贝利萨留最终成功平定了起义,但这一过程耗时耗力,进一步消耗了帝国的资源。548年6月28日,狄奥多拉皇后逝世,这对查士丁尼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狄奥多拉不仅是他的妻子,也是他在政治和宗教事务上的重要顾问。她的离世使得查士丁尼在处理内政和宗教问题时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友。与此同时,皇位继承、巴尔干北方边界、宗教纷争等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困扰查士丁尼后期统治的重要因素。
549年,一起针对查士丁尼的阴谋被破获,显示出帝国内部的不稳定和潜在的威胁。55o年,查士丁尼派领贵族衔的利贝里乌斯(Liberius)率领舰队,以干预西哥特内政为名,占领了该国南部的部分国土。这一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具体年份仍有争议,有552年、554年等不同说法。
551年,地中海东部生强烈地震,希腊地区的损失尤其严重。这场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进一步加剧了帝国的经济负担。553年,为缓和基督教卡尔西顿正统派与一性派之间的矛盾,查士丁尼主持了二者的联合会,即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然而,会议最终变成了对基督一性论的批判,未能完全解决宗教纷争,反而加深了部分教派的对立。
554年,宦官纳尔西斯(narses)在卡西利努姆战役中击败了入侵意大利的法兰克人,最终消灭了东哥特王国。为了指导意大利的重建,查士丁尼颁布了《国事诏书》(pragmatinetctio),就东哥特王国遗留下的法律的存废以及一些具体的法律问题作出规定。至该年,科西嘉、撒丁尼亚、巴利阿利群岛以及达尔马提亚等地,都已先后并入拜占廷版图,拜占廷帝国已囊括西罗马帝国除高卢、不列颠外大部分旧有领土,比它原有的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
然而,长期的对外战争消耗了国家的大量军事和经济实力,查士丁尼一世的继承人最终也未能制止斯拉夫人、保加尔人、匈人残部和阿瓦尔人的不断入侵。
七、桑榆晚景
555年,撒玛利亚人再度动起义,大批犹太人积极响应。查士丁尼迅调动驻扎在北非的远征军,于556年将起义镇压下去。这次起义虽然被平息,但再次暴露了帝国内部的宗教和民族矛盾,显示出查士丁尼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持续挑战。
557年,君士坦丁堡生了一场强烈的地震,圣索非亚大教堂的拱顶塌落。这次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对帝国的士气产生了负面影响。查士丁尼迅组织救援和重建工作,但由于帝国的财政资源已经因长期的战争和瘟疫而严重消耗,重建工作进展缓慢。
558年,瘟疫在君士坦丁堡复,随后西里西亚等地也生了疫情。这是继542年“查士丁尼瘟疫”
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流行病,再次对帝国的人口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查士丁尼命令采取紧急措施,包括隔离病人、处理尸体和提供救济,但疫情仍然难以控制,进一步削弱了帝国的实力。
559年,匈人余部(也有说法认为是保加利亚人)入侵东罗马帝国,甚至逼近了君士坦丁堡近郊。查士丁尼被迫启用已经赋闲的贝利萨留,后者以少量亲兵取得了胜利。此次胜利不仅解除了直接的军事威胁,还展示了查士丁尼在危机时刻的应变能力。随后,查士丁尼通过外交手段收买了匈人部落,使其自相残杀,从而减轻了对帝国的威胁。这些匈人部落最终被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吞并。同年,君士坦丁堡一度因查士丁尼身亡的谣言陷入混乱,直到谣言被澄清,局势才得以稳定。
561年底,东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媾和,签订了一份为期5o年的和约。这份和约虽然暂时稳定了东部边境,但也反映了帝国在长期战争后的疲惫状态。查士丁尼希望通过和平来恢复帝国的元气,但这一目标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562年,又一次针对查士丁尼一世的阴谋被破获。这一事件再次显示出帝国内部的不稳定和潜在的威胁。同年,圣索非亚大教堂在经过重建后再次建成,成为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的重要成就之一。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是拜占庭建筑的杰作,也是查士丁尼个人权威和宗教信仰的象征。
565年11月14日,查士丁尼一世逝世,查士丁二世继位。查士丁尼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尽管他在位期间取得了许多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但长期的战争和内忧外患也严重消耗了帝国的资源。查士丁二世继位后,帝国的局势迅恶化,征服的地区大都丧失,斯拉夫人、保加尔人、阿瓦尔人等外敌不断入侵,进一步削弱了帝国的实力。